小記者采訪無償獻血者。
6月14日,第12個世界獻血者日。當日,35名小記者受邀來到十堰市中心血站現場采訪熱心獻血者,并了解一袋安全的血液制品的檢驗流程。了解到從獻血開始到采集檢驗血液,再到臨床使用血液的全過程。
在十堰市中心血站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小記者依序來到成分血采集室、成分血制備室、血液檢驗科等參觀采訪,之后還有5名小記者很榮幸地來到五堰流動獻血車,進行現場采訪。小記者的到來,讓市中心血站也瞬間熱鬧起來,進入莊嚴又溫馨的中心血站工作區域,小記者邊看邊問,血站工作人員耐心地解答著小記者的提問,并樂當“導游”為孩子講解血液制作的流程及專業儀器如何使用,讓小記者在采訪中收獲多多。
■文/記者 黨立杰 通訊員 宋偉圖/記者 熊云霞
“我是平凡人,惟有一腔熱血可相贈”
“孩子們,你們知道什么叫成分獻血?什么叫血小板嗎?”在即將進入成分血采集室進行參觀采訪之前,市中心血站機采室蔡俊麗主任給小記者出了一道小小的考題。這下還真“考倒”了小記者,帶著未知,小記者依序走進了成分血采集室。
成分血采集室原來就是專門服務于成分獻血者的,只見2位獻血者躺在獻血椅上邊看電視邊獻血。他們樂呵呵的樣子讓小記者備感不解,小記者董君怡關切地問道:“阿姨,你痛嗎?難道你不怕打針嗎?”這位47歲名叫曹紅的獻血者笑呵呵地回答:“不痛,阿姨獻血已有三年了。獻血是一件快樂的事情,所以我不怕打針。”聽了曹紅的回答,依然有小記者為獻血者操心,“阿姨,你早上喝牛奶了嗎?”“阿姨,你獻完血一定要多躺一會兒。”“你回家了一定記得多補充營養??!”這一連串充滿關愛的問候讓人備覺溫暖。
離開曹紅阿姨,在采訪另一位獻血者時,更令小記者驚呆了。49歲的王獻農,看上去比實際年齡要年輕許多。“叔叔,您這么年輕,是不是因為您熱愛捐獻血液???您能不能給我們講講您的獻血故事?”小記者周佳琪好奇地問。王獻農微笑地看著孩子們,讓孩子們講敘了自己不一般的獻血故事:“我也不記得自己獻血的次數了。走上無償獻血這條有意義的人生之路,是受我的妻子及兒子的影響。10多年前,我妻子率先參加無償獻血,當時讀小學的兒子知道后,覺得獻血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就動員我也參加無償獻血。于是,我就參加了無償獻血,如今我的兒子已經在讀研究生了。10多年來,通過無償獻血,我收獲很多,首先為了保證血液健康,我必須保證身體健康,其次我的善行獻血得到了家人的一致支持與稱贊,還收獲了美滿的家庭。你們說我是不是很撿便宜??!”聽了王獻農的獻血故事,小記者非常感動,原來參與無償獻血,孩子的宣傳動員工作也非常重要??!“伯伯,我回家一定也動員爸爸來獻血。”小記者張文耀、張耀文(雙胞胎)姐妹說。“叔叔,聽了您的故事,覺得您好偉大??!”面對小記者的夸贊,王獻農卻謙虛地說:“我是平凡人,做的只是平凡的事。我個人能力有限,不能社會作大的貢獻,惟有獻出血液回報社會。”
一袋安全的血液誕生真不容易!
離開成分血采集室,小記者來到位于二樓的成分血制備室。一走到樓門口,一股淡淡的消毒藥水味迎面撲面。“好象醫院打針地方的味道。”部分害怕打針的小記者有些膽怯的向后躲。成分血制備室張進主任熱情的笑臉,消散了小記者對消毒藥水味道的恐懼。一進門,張進向小記者介紹道:“這兒就像一個血液加工廠,你們看,這是我們采集的全血……”順著張進的手勢,小記者看到了一袋袋的鮮紅血液。張進接著說:“這些血液將在這間屋子里進行檢測、分樣、離析……”為讓小記者更好理解血液是如何凈化生產的,張進帶著小記者走近濾血柜、低溫操作臺、冷沉淀盒等各類高精密的儀器,向孩子們介紹每類儀器是如何進行工作的。然而,好奇的小記者依然有問題。“請問阿姨,什么叫熊貓血?您這兒采集的有熊貓血嗎?”小記者陳梓昊問。聽到這個問題,張進向小記者普及了血液的分類,及熊貓血的采集、保存過程。介紹了專業知識,張進還告訴小記者:“在我們中心,每名工作人員既是采血者,也是獻血者,我已經累計獻血1萬毫升啦!”
位于三樓的檢驗科,沒想到特殊的門禁系統將小記者拒之門外,隔著透明的玻璃門,小記者向樓道內好奇地張望著樓道著。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小記者才得以進入經過嚴格消毒的樓道內,由于檢驗科的工作室需要經過嚴格消毒才能進入,小記者只能隔著窗戶向內觀察。不過,檢驗科的工作人員杞倩秋的講解,讓小記者明白了血液生產的嚴謹性與科學性。杞倩秋鼓勵小記者:“從小就要要關注健康,這樣到了18歲才能獻出合格的血液,孩子們,你們知道嗎?獻血對體重也有要求哦,女孩需要達到90斤以上,男孩需要達到100斤以上,才能安全獻血。”“??!原來還有體重要求啊,那我現在已經60斤了,還有8年到18歲,體重不會超標吧!趕快要減肥……”人群中,一名小記者的話引得孩子們開心地笑了起來。“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直以為獻出的血液會直接輸到病人的身體,原來還要經過這么多工作的勞動,再經過幾十道程序!”小記者沈夢瑤邊走邊感慨。
無償獻血,才能保障血液安全
“孩子們,你們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嗎?”參觀了安全血液的誕生流程,血站工作人員問小記者。“知道,今天是世界獻血日。”因為提前做了功課,這個問題沒有難倒小記者。原來當天,市中心血站的全體工作人員除了留守在站內接待小記者之外,其他的工作人員全部走上五堰街頭,做義務獻血宣傳志愿者。5名受邀來到了位于五堰的街頭的流動獻血車,采訪志愿者,采訪獻血者。“伯伯,請問您為什么要提倡無償獻血?”來到五堰街頭,小記者圍住市中心血站黨委書記黃志堅問了起來。“從1998年開始我國的無償獻血工作走上法制軌道,這主要是為了保障血液的安全。”“為什么只有無償獻血才能保障血液安全呢?”小記者接著問。“因為無償獻血是愛心事業,只有懷著無私奉獻之心前來獻血,才會傳遞愛,傳遞溫暖,那么無償獻血不為利而來,他們思想境界高尚,就不會帶病獻血,這樣就從源頭上保障了血液的質量。當然任何方式采集到的血液都要到中心血站進行檢測,尤其是無償獻血采集到的血液質量會更高。”黃志堅耐心地向孩子們講解著。
上午時分,天空忽然下起了雨,可并沒有減輕市民獻血的熱情。只見獻血車內坐了10名獻血者,獻血車外還有市民有序等候。記者發現,當時獻血者中,中年男性占多數。記者隨機采訪了一位獻血者,桂女士,40歲,在企業工作,每年都會到定期獻血。小記者在大記者的指導下,隨機采訪了志愿者與獻血者,又跟隨志愿者一起走上街頭,宣傳無償獻血知識。
參觀了市中心血站,了解了血液制品的生產流程,再走上街頭宣傳無償獻血知識,小記者感慨:一份安全的血液真是來之不易,需要過“五關斬六將”,不僅有精密儀器層層篩選,還得工作人員嚴謹操作,辛勤勞動,看來每一份獻血,不僅是生命的禮物,也是中心血站工作人員智慧的結晶。
相關鏈接:
人體血液是由紅細胞、白細胞、血小板和血漿等成分組成,每一種成分都有其特殊的功能。臨床輸血病人,由于疾病種類不同,輸血目的也不完全相同,據統計,80%以上的病人人只需輸注一種或兩種血液成分。隨著醫學科學合數學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能從血液中分離出濃度和純度較高的血液成份制劑,然后根據病人的需要,以“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選擇性地輸注某一成分,從而大大提高了病人輸血治療效果,降低了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率,減少了大量血液浪費,同時減輕病人的肌體受血負擔和經濟負擔。
什么是成分獻血
成分獻血是利用先進的科學儀器幫助我們采集血液中的某一特定成份,以滿足臨床病人的需要,從而達到節約血液資源,提高治療效果,減少輸血反應的目的,目前國內開展較多的是機采血小板。
為什么要提倡成分獻血
臨床上某些病人,并不是因為全血的缺乏而需要輸血,只是因為血液中缺乏某種成份。例如血小板減少的病人,只需要輸注血小板就可以了,而不需要輸注其它成分,如輸注全血,不僅會造成浪費,有時還會造成副作用。目前,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成分輸血占全部用血的95%以上,并以成分輸血開展程度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地區醫療水平高低的重要標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