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愛民 竹溪縣密云小學
高爾基說過,誰不愛孩子,孩子就不會愛他,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好孩子。師愛是教師必須具備的師德,同時它也是教師的天職。一路走來,我始終不忘初心,始終把師愛體現在教育教學全過程。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深深體會到:培養高尚的師德,最大的秘訣就是對學生的“愛”,這個愛包含對學生的師愛、父愛和友愛。
讓師愛成為學生成長中的導航燈
有人說,每個人都有天使的一面,也都有魔鬼的一面,教育的作用就是讓他天使的一面發揚光大,并盡量將他魔鬼的一面向天使一面轉化。做學生成長的導航燈,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這是一個教師對學生的負責,這種負責是師愛的核心,它絕不是心血來潮的一次班會,一次活動,而是來自班主任平時細致的工作。
記得剛接班時,我讓全班的孩子進行自我介紹,一個叫劉洋的同學介紹時,他聲音出奇的大,引得全班的孩子哄堂大笑。后來有老師給我送來善意的忠告:“你要小心這個孩子,學習成績差,愛出風頭,經常跟別人打架……”果然剛開學沒幾天,他就跟另外一個孩子扭作一團。我把他找來時,他只說了一句話:“我控制不了自己的拳頭”。經過了解,才知道劉洋從小就由父親照顧,父母常年在外打工。這就使他養成了固執、偏激、倔強的性格,辦事我行我素、爭強好勝。
為“改造”劉洋的這種狀況,我平時就多了個心眼。經過仔細觀察后,我發現其實他身上的優點還真不少,比如為人熱心,樂于助人,勞動積極,對于老師的提問總會有一些新奇的想法等。于是我抓住一切機會為他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他個子大,我讓他當生活委員,并讓他安排幾個人為同學們抬早餐,發揮自己的優勢,感受同學對他的支持以及發自內心的友善。后來他成了我們班的“熱心腸”,誰有困難他都會出手相助。
讓父愛成為學生心靈中的一縷陽光
育人先要育心,只有走進孩子心靈世界的教育,才能引起孩子心靈深處的共鳴。用心靈去贏得心靈,用愛去交換愛,用真情贏得真情。我一直把思想工作置于班級工作的首要問題來抓。不僅利用班會課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幫助學生澄清模糊的認識,還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和他們促膝談心,及時進行針對性的教育。
有個女同學,上課從不舉手發言,下課也不和同學們玩??粗@個小姑娘總是低著頭孤獨地坐在那兒,臉上竟沒有那應有的天真和笑容,我的心被刺痛了。后來我才了解到,她爸爸媽媽出門在外,爺爺在家照顧她,放學回家不讓她到處跑,常年這樣就變得很孤僻。我找來幾個女同學,讓她們玩的時候叫上這個女孩兒。課間,我也主動對她噓寒問暖。有一次,同桌無意弄壞了她的文具盒,看到她格外心疼的樣子,我就悄悄買了一個精美的筆袋,經常在課堂上喊她回答問題,抓住機會表揚她,周五班會時,她在小組內積分最高,于是,這個筆袋當作獎品給了她。慢慢地,她變了,頭抬起來了,臉上也有了笑容,學習變得主動了。在一次班級舉行的辯論賽中,她還被大家評為“最佳小辯手”。
我們到她家走訪,一進門孩子就熱情地招呼我們,她爺爺也說孩子的變化大,非常感激老師。這樣的孩子,他們的心靈需要我們去精心呵護,我也會想方設法用縷縷愛的陽光照亮學生的心靈,讓他們沐浴著愛的陽光成長。
讓友愛成為師生情誼的常春藤
一位哲人說過,和孩子在一起,感染的是他們的快樂和純真。從孩子們的身上我們常常能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這種快樂是無法用金錢買到的。課下,我暫時忘卻老師的身份,深入到學生中間,讓他們把我看作一個與他們一起玩的大朋友。每次陽光活動跳繩時,我與另一個孩子甩起長長的繩子,其他孩子爭著跳,輪到我跳的時候,孩子們爭著要甩那長長的繩子。打乒乓球時我也經常參與其中,當每次有學生贏了我時,其他孩子急得直跳腳,恨不得把球拍奪去幫我接球,看著他們歡呼雀躍的樣子,無比的快樂縈繞在我的心間。
友愛這條常春藤時刻纏繞在我和學生心間。在一次課堂上,我發現一個小姑娘老走神,于是多次提醒她。下課了她主動跟在我身后,來到我的辦公室。我笑著問她:“有什么事要老師幫忙嗎?”原來,她爸媽不知因為何事又吵又打,她還聽見媽媽說要“離婚”。聽完她的話,我連忙安慰她說:“不會的,大人那樣說只是一時的氣話,生氣時那樣說,生氣完了以后就沒事了。”她半信半疑地上課去了。我趕緊聯系了這位孩子的家長,把我和她的談話告訴了家長,讓家長多安慰孩子。第二天,她笑瞇瞇地悄悄告訴我:“老師,你猜的對,爸爸媽媽和好了!”看到孩子的臉上洋溢著笑容,我也替她開心。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師的人格影響力是巨大的教育力量,它比言語教育具有更強的心靈滲透力,它對教育質量的影響也是更持久,更深遠。師德修養始于教師,但著力點還是要落在學生,研究學生喜歡的課堂、喜歡的教育,這將是我們永遠的課題。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師德研修工作是一項常做常新、永無止境的工作,我們的腳步不會停留,只會走得更加堅定。腳步不能到達的地方,眼光可以到達;眼光不能到達的地方,精神可以到達。只要我們還有教育理想,有教育情懷,我們教育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希望我們攜手共進,不忘初心,讓愛永恒,繼續以勤奮和智慧譜寫教育工作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