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友“女人天生愛美麗”在秦楚論壇發帖吐槽自己媽媽幫忙帶孩子的一些問題,她的兒子是媽媽幫忙帶到三年級的。因為隔代親的緣故,對孩子非常遷就,吃飯從小都是趕著追著喂,最后導致孩子不好好吃飯。
她還在帖子中寫道:“小孩很折騰人,爺爺奶奶的話根本不會聽,各種折騰,在身上蹦來蹦去,屋里跑來跑去,沙發上跳來跳去,要手機玩,要買玩具,不答應就耍賴。就這,爺爺奶奶都還不敢告狀,因為怕告完之后,折騰得更厲害,其實他們也委屈,平時也要看我們眼色。
父母的育兒觀念跟我們有很大差異:他們覺得很嚴重的問題,可能你不覺得是問題;他們覺得是小問題,你可能覺得是大問題。最后如果孩子沒教育好,不講理的子女就會怪父母幫帶娃的時候沒有教育好。一句話不對,不僅育兒理念無法打通,嚴重還會傷了和氣傷了心。所以隔代帶娃,最大的問題就是兩邊不落好。”
相信很多家庭都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基本是同樣的模式:祖輩帶孫輩,兒女輩去上班,這樣的模式可以說是普遍存在,它的優點一定是顯而易見,但隔代親也存在一些問題,所以帖子一發出,很多網友表示感同身受,大部分都認為老人帶娃非常辛苦,應該對他們多些理解。也有網友表示,如果有條件,還是建議自己帶孩子。
■記者 魯巍整理
老人帶娃很辛苦,應多些理解
網友“婆媳關系緊張”:老人幫忙帶娃是情分,不幫忙是本分。照顧孩子是父母的責任,贍養父母是子女的義務,但是老人卻沒有幫子女帶娃的責任與義務。老人如果愿意幫忙帶娃,子女一定要心存感激,平日里要善待老人,不要挑三揀四,休息的時候要幫老人分擔壓力。如果老人不愿意幫忙帶娃,子女也說不出什么,更不能因此而埋怨父母,畢竟老人忙碌了大半輩子,退休后也需要好好休息。
網友“魯魚魚”:老人帶孩子真的很辛苦,但因為隔代親,對孩子也多了一些溺愛,教育孩子上又存在分歧,最后落得吃力不討好。建議年輕人有空還是自己多幫忙分擔下,有問題及時溝通,注意方式方法,理解老人的難處。周末放假盡量自己帶孩子,也給老人放個假。
網友“大東家”:時代不同、觀念不同,在帶娃這件事上,隔代帶娃難免產生諸多矛盾。如果一個家庭,老人能主動提出幫忙來帶娃,絕對是件幸事,因為這證明老人身體還足夠硬朗。
網友“初心”:帶娃真的很累,老人帶娃老人更累,雖然有教育理念或者生活理念的分歧,多理解溝通,老人帶好了是本分,帶不好是罪人,太深有體會了。
網友“眼球征服世界”:老一輩人畢竟是養育過孩子的,老人能比新手媽媽們更快分辨出孩子的需要,是餓了還是尿布得換?能比媽媽更快地做出反應。比起外面高價請來保姆老人們的照顧更真心、真誠。有老人們照顧,寶媽們能更安心,而且老人也遠比陌生人體貼,能夠在方方面面給予孩子關愛。
建議有條件自己帶娃
網友“冷月”:有條件就自己帶吧,或者請個阿姨。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個視頻,讓人揪心不已。視頻中,一個90歲的老奶奶,佝僂著腰,在艱難地帶孩子。為了防止娃亂跑,她用一根繩,一端系住了娃,一端牢牢握在手里。但小孩正是愛動的年紀,卻因為繩子的束縛無法跑來跑去,委屈地坐在地上哇哇大哭??衫先艘彩菦]辦法,她已經90歲了,背也駝了,腿腳也不利索了,明明是需要被照顧的年紀,卻肩負起了帶娃的重任。想想都覺得心酸。
網友“子鼠丑牛”:不管有沒有條件,堅決不能讓老人幫忙帶孩子。再苦再累,都要自己帶。老人身體好一點的,幾年下來把身體累壞了。老人身體差一點的,自顧不暇,哪還有精力照顧孩子。最后孩子慣了一身壞毛病,父母又覺得是老人慣的,沒帶好孩子,反而增加了家庭矛盾,得不償失。
網友“一壺濁酒”:小孩自己生自己帶,老人沒有義務帶?,F在好多寶媽一方面要科學帶娃,一方面自己沒時間也不想帶孩子,最后還數落老人帶小孩各種不是。想要小孩帶得好,那就自己親力親為,如果自己不能放棄事業,那就多學會理解,畢竟都是一家人,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孩子好。
網友“寸草心”:自己生的孩子一定要自己帶,誰帶跟誰親。我大寶10歲,二寶剛3月,雖然很累,看著孩子們一點點長大懂事,還是很有成就感的。孩子們最需要的是父愛和母愛,老人帶弊端很多,條件允許的話還是自己帶好。
專家:對老人給予尊重和感恩
育兒專家表示,老人是沒有義務幫我們帶孩子的,如果讓老人帶,就要對老人給予充分的尊重和感恩。在抱怨老人帶孩子出現的問題時,也應該尊重他們的辛勞付出,理解他們疼愛孫輩的出發點,心平氣和地與老人進行討論,不要橫加指責,妄加評判。如果出現分歧,可以讓夫妻一方單獨找自己的父母談。這樣老人的接受度會更高,也能聽得進去,不會有太大的抵觸情緒。寶爸寶媽要把握育兒主導權,老人輔助。夫妻一起攬起育兒責任,隔代教育的很多問題自然能化解,既然攬了這份責任,因此帶好自己的孩子,才能真正解決隔代教育帶來的問題。
>>>延伸閱讀
中國父母進入“依法帶娃”時代
《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2022年1月1日開始正式實施,這是我國首次就家庭教育進行專門立法。
文中明確,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為促進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長,對其實施的道德品質、身體素質、生活技能、文化修養、行為習慣等方面的培育、引導和影響。文中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實施家庭教育時,應當關注孩子生理、心理、智力的發展狀況,要尊重其參與家庭事務和發表意見的權利。通過法律的方式告訴父母,如何當好一個合格的家長,要記住家長永遠是孩子教育的主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