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探訪十堰城區水資源配置工程——地下770米,綠色長渠在延伸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饒揚燦
一段總長73千米的地下引水線路,正在十堰施工。
這是該市城區水資源配置工程,由竹山潘口水庫引水至馬家河水庫后向中心城區供飲用水,再用支線引至茅塔河水庫、百二河水庫,補充生態用水。工程總投資約25.2億元,全程為隧洞進尺。工程2020年9月28日開工,預計2024年底通水。
地下打洞,需要爆破嗎?在地下爆破,會影響外界市民生活嗎?
3月18日,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在施工方中鐵十八局工作人員帶領下,進入馬家河至百二河深770余米的隧洞處探訪。
隧洞內外,冰火兩重天
當日,倒春寒,百二河水庫隧洞口的最低氣溫為3攝氏度。
“從洞口到正在施工的隧洞底部大約770米,這個標段隧洞的流徑不大,直徑只有2.53米,里面需要鋪軌、走水電線路、通風設備等,空間很小,進出比較困難,而且底部很熱。”項目負責人葉宗偉介紹。
換上長筒靴、反光背心,戴上安全帽,記者沒舍得脫下身上的棉衣,進入了施工中的隧洞。
甫一進隧洞,耳邊傳來隆隆聲,猶如火車站上進出站列車的轟鳴。這聲音主要來源于隧洞內上方的鼓風通道,大功率的鼓風機正向隧道深處抽取室外的新鮮空氣,氣流沖得鼓風道的橙色皮囊呼呼作響。
鼓風道兩側有LED照明,光線不暗,可清晰看到掘進機刀片打磨在隧洞壁上的磨痕,幾乎全是堅硬巖石,無需支護。
地底上有兩根狹窄的鐵軌,軌道中間多被流水所淹沒,一腳踩下去發現其坑洼不平,記者一行只得從軌道兩側處拾步前行。
“隧洞是從低處往高處打,這樣便于里面有水時往洞口自流。”葉宗偉解釋。
行進中,手一舉便可摸到洞內頂部,當地下的泥漿讓腳底打滑時,頭往通風皮囊上一靠,可暫時控制身體平衡。
至隧洞內500余米時,渣土運送小火車迎面而來,我們趕緊背貼洞壁為其讓道。
小火車約1.5米高的樣子,寬度僅1米左右,火車司機蜷縮在里面小心駕駛。即便這樣,火車與行人錯過時,仍顯得擁擠不堪,外衣上不經意間沾了一層碎石巖漿。
至600余米時,鼓風通道結束。“新鮮空氣暫時只能送到這里,前面就是掘進機,它需要一定空間來騰挪。”葉宗偉介紹。
沒有了頂部的鼓風通道后,行走時方便了許多,不用只朝一邊靠,但沒多久,突然安靜了,之前的涼爽感驟然消失,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操作工人們,身著清一色短袖,記者的眼鏡上也布滿了水汽,一看數據,氣溫已猛然上升到35攝氏度以上。
“越接近掘進機作業的底部越熱,刀片與巖壁摩擦要產生熱量,還有機械運轉也要產生熱量。”坐在掘進機操作臺上的主司機王炳程說。
一天掘進不超過10米
10來分鐘之后,倒完渣土的小火車重新開回洞中,王炳程重新按下按鈕起動掘進機,刀片與巖壁的摩擦聲訇然作響。操作臺與底部尚有50余米間距,但轟鳴聲在狹小的隧洞里漫天而來。
“習慣了,熱就喝幾大杯水,太吵就用耳塞堵耳朵。”王炳程介紹,由于崗位特殊,每天要在隧洞內工作12個小時,手機完全沒有信號,與外界聯系用的是座機。
掘進機工作約25分鐘后,通過傳送帶將渣土裝滿小火車,大約十立方米的樣子。
趁火車外送渣土期間,王炳程也有了短暫休息,按顯示屏上的提示調整掘進機刀片位置,避免往前掘進時將隧洞打歪。
“每次開機正常的話可以掘進70公分左右,一天也就不超過10米的樣子。”他說,“操作臺除了控制刀片角度,還可以控制水流及設備溫度,使其處在合理范圍。”
這間隙,記者看到操作臺的4名鋪軌工,趕緊將地面上的軌道緊隨著操作臺往前延伸。“操作臺能整體自動往內延伸,但鐵軌要隨操作臺現場鋪設。”葉宗偉介紹,由于內徑實在太小,鋪一個單軌都逼仄,鋪雙軌的話就無從談起,“如果渣土能夠源源不斷外運,掘進機除換刀片外可以基本不停運行。”
微型“盾構機”替代爆破掘進
雖然運送渣土耽誤一些時間,在葉宗偉看來,這種螺螄殼里做道場的活兒,用類似于盾構機的微型TBM硬巖掘進機掘進,總比原定的鉆爆施工掘進法先進得多,“這種工藝,安全性更高!”
葉宗偉在隧洞工程業內摸爬滾打了14年,之前他用過最小盾構機的直徑是3.17米,最大的超過12米,2.53米的微型掘進機他從未見過。“我們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到中鐵重工定制時,心里都沒底。”葉宗偉說,徑距越大,騰挪空間就大,這么小的掘進機,連進去換個刀片都很困難。
記者從隧洞底返程時,碰到施工方測量員劉鵬程。這位荊門小伙不斷用激光測距計算,搜集數據。
“主要通過數據分析,看前面的隧洞打歪了沒,萬一有偏差,迅速通過掘進機來調整打磨角度,確保隧洞按預定方向前伸。”劉鵬程說。
記者返到鼓風口所能抵達的最深處時,涼意驟起。沿途還有類似于塌方樣的地帶,記者看到,已用鋼板進行了支護。葉宗偉介紹,這個施工段4公里,多數是堅硬巖石,但也有塌方和涌水現象,要提前處理。
“我們采用了地質勘測的超前預報,在掘進的前100米內是什么地質結構都比較清楚。”葉宗偉說,如果圍巖條件差了,施工過程中進尺開挖與安全支護需交替進行,會影響工程進度。
下午6時許,經過近3個小時探訪,記者重回隧洞外,空氣涼爽而清新,濕漉漉的秋衣仿佛在訴說隧洞內工人的不易。
十堰市城市水源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孔祥建介紹,整體工程雖然2024年才能完工,但從馬家河到百二河處隧洞預計明年夏天可以完成隧洞進尺工作,具備送水條件,屆時城區的水資源分布也將進入新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