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成為湖北優化營商環境標桿城市,這5個市州為什么能?
3月30日,從湖北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湖北營商環境2021評價成果系列新聞發布會”首場新聞發布會獲悉,湖北省2021年優化營商環境標桿城市分別為:武漢市、宜昌市、襄陽市、十堰市、恩施州。
(圖為:新聞發布會現場)
五個標桿市州
強在哪?優在哪?
一起來看!
十堰市: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號工程”
十堰市持續深化營商環境革命,全力以赴攻難點、破堵點、優服務、提效能,連續兩年獲評全省“優化營商環境標桿城市”,財產登記、市場監管、破產辦理等多項指標走在全省前列。十堰的主要做法是:
聚焦思想破冰建機制,提升工作首位度。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一號工程”,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的勁頭抓營商環境建設。創新實施“雙組長制”“指標長負責制”“專班推進制”,出臺優化營商環境“一號工程”實施方案系列政策舉措,統籌推進營商環境18項評價指標“提優補短”。
聚焦重點改革激活力,提升辦事便利度。以“五減五通”為抓手,扎實開展“清減降”專項行動,打好頑瘴痼疾攻堅戰。一是推進“一網通辦、一事聯辦”。建成十堰市政務服務共享互通大數據平臺“武當云”系統和“i武當”app,打通國省垂專網70個,上線“一事聯辦”事項51個,群眾辦事跑動次數減少83%、辦理時限減少70%、申請材料減少40%、辦理環節減少75%。
聚焦法治建設強保障,提升市場公平度。強化“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理念,推動“辦事找關系”向“辦事靠法治”轉變。一是執法有溫度。推行包容審慎監管,對85類輕微違法行為“首違不罰”。二是服務有精度。組織500名執業律師深入3000余家企業開展“法治體檢”,為小微企業提供精準法律服務。三是懲戒有力度。加大東風商標權保護,公開審理侵犯“東風”品牌假冒注冊商標侵權案。2021年,十堰市法院受理涉企案件1.6萬余件,結案近1.5萬件。
聚焦問題導向優服務,提升企業滿意度。圍繞企業關心關切的急難愁盼問題,當好“有呼必應、無事不擾”的“店小二”。一是精準落實政策。全面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動態建立政策清單,2021年我市直接兌現“免申即享”獎補資金共2.49億元,惠及企業1178家。二是精心高效服務。深化“雙千”活動,建好用好“親清企業服務信息平臺”,收集辦結企業訴求2236件、企業歷史遺留問題174件。
武漢市:以“高效辦成一件事”為主線,對標一流減流程
武漢市以“高效辦成一件事”為主線,對標一流減流程,刀刃向內抓改革,真心真情優服務,連續兩年被評為全國營商環境標桿城市。具體措施如下:
聚焦流程再造,提升政務服務效能。武漢全面推行“一窗通辦”。深化綜合窗口改革,市、區、街實現“前臺綜合受理、后臺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大力推進“一事聯辦”。在湖北政務服務網設立武漢市“一事聯辦”專欄,104個高頻事項實現“一事聯辦”。
聚焦難題破解,增強助企惠企能力。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推行“信易貸”“銀稅互動”,建立中小微企業貸款審批綠色通道。實施“證照分離”改革,實施“一照多址”備案管理制度,推行企業開辦“210”標準(2個環節、1日辦結、0費用)。
聚焦機制完善,打造公平競爭秩序。推行包容審慎執法。編制行政處罰“三張清單”(不予處罰、減輕處罰、從輕處罰),規范行政處罰事項576項;出臺《全面推行涉企行政處罰“三張清單”實施包容審慎執法的指導意見》。
完善涉企權益保障機制。發揮“移動微法院”等平臺,推進“網上立案、網上庭審”。印發《進一步強化全市知識產權保護的具體措施》,開展馳名商標認定申請和重點保護,“第6感及圖”獲國家馳名商標,83件商標入選“湖北省優勢商標名錄”。
聚焦暢通循環,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提高通關便利水平。實施“提前申報、貨到放行”通關模式,出口時間為水運1.33小時(全國平均水平2.49小時)、鐵路2.09小時、空運0.24小時。2021年6月,武漢市獲評跨境貿易指標標桿城市。
宜昌市:持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創新,促進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宜昌市始終把優化營商環境作為“強產業、優功能、壯筋骨”的“鋪路石”,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開山斧”,堅持以市場主體需求為導向,持續推進重點領域改革創新,促進營商環境不斷優化。
2021年,宜昌市27個項目入列全省優化營商環境先行區創建名單,數量全省最多;營商環境評價持續進位,位居全省第二;連續兩年被評為湖北省優化營商環境標桿城市。為此,宜昌市做出了這些努力:
一是優化協同機制,開門問診找問題。完善工作會商、問題交辦、督查評價、動態反饋工作機制,鞏固領導領銜推動、部門橫向協同、市縣整體聯動工作格局。
二是持續精減審批,更大力度降成本。圍繞“高效辦成一件事”,加快政務服務標準化、信息化建設,推動綜合窗口延伸至鄉村兩級,實現“進一扇門、辦所有事”。
三是大膽試自主改,制度創新添成果。聚焦企業需要破解的痛點、難點、堵點,在更多領域和關鍵環節加大制度創新。“六多合一”改革受到國務院通報表揚,獲第三屆湖北改革獎。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勞動力市場監管改革、“信易貸”等經驗模式全國推廣。涉稅執法容缺容錯機制改革案例入選商務部第三批自貿區“最佳實踐案例”。“非接觸式”辦稅率全省第一。
四是聚焦項目服務,刷新速度立標桿。去年,宜昌圍繞服務寧德時代邦普一體化項目,探索實行“4個+”指揮調度,征遷“五日工作法”,場平“五個一”工作機制,項目從簽約到開工僅用52天時間,刷新了“宜昌速度”。
襄陽市:實行同一階段多個事項“一體化”推進
襄陽市持續推進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制度改革,實行同一階段多個事項“一體化”推進,為建設項目提供高效的政務服務。
一是項目拿地前,針對環境影響、文物保護等9個必須在項目開工前由企業完成的評價,改由政府進行區域性統一評價,形成“標準地”儲備,項目落地后直接免費享受評價成果。
二是項目選址時,采用業務協同的方式,通過疊加相關規劃的“一張藍圖”,就項目空間準入形成統一意見,統籌協調項目建設條件、管控要求、設計要點等。
三是項目開工前,將規劃及建設要求、需提交的材料等提前告知企業,支持企業先行開展建設方案和施工圖設計等前期工作。企業在取得國有土地使用權后,相關部門同時發放不動產權證、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設計方案審查意見、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施工許可證,實現“拿地即可開工”“五證同發”。
四是項目竣工后,將竣工驗收涉及的測繪事項合并實行“多測合一”。對規劃條件核實、消防驗收、檔案驗收等6個驗收事項實行限時“聯合驗收”。
通過改革,全流程審批時間從國務院要求的120個工作日壓縮到56個工作日以內,申報材料從303項簡化為最多96項。襄陽辦理建筑許可在全省營商環境評價中獲得優秀,被編入《中國營商環境報告2021》典型案例在全國推廣。
恩施州:2021年政務服務滿意率達到99.98%
優化營商環境是一場自我革命,給恩施州帶來的變化是全方位、綜合性的,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觀念在變,干部思想更解放。優化營商環境,首先是干部思想觀念的轉變。各級各部門對營商環境的重視程度、推進力度前所未有,走出山門、打開腦門的愿望更加迫切,擔當精神、創新意識明顯增強,人人、事事、處處都是營商環境的理念深入人心。
二是格局在變,工作推進更系統。在優化營商環境工作中,注重系統集成、協同聯動、壓茬推進、閉環落實。系統抓統籌,做到落實有專班,推進有章法、政策成體系;系統抓調度,對重點工作一月一盤點、雙月一調度、半年一小結、一年一考核;系統優指標,針對營商環境評價發現問題,制定指標優化提升方案,通過一年的努力,6個指標進入全省第一方陣,3個縣市被評為優異等次。
三是作風在變,服務企業更主動。全州上下深入踐行“店小二”精神,州、縣領導主動聯系服務企業,縣市長、局長定期體驗事項辦理,組建專班“一企一策”精準幫扶,用心用情用力為企業紓困解難。在恩施,“只說YES,不說NO,說NO要請集體研究,‘ 一把手’拍板”正在成為自覺行動,“該辦的事都能辦成,辦事不求人,辦事有尊嚴”正在成為口碑共識。據調查,2021年政務服務滿意率達到99.98%。
四是活力在變,經濟發展更強勁。營商環境的持續優化,為恩施州疫后重振按下了“快進鍵”,高質量發展跑出了“加速度”。2021年,全州市場主體總量達到36.4萬戶,企業類市場主體達到7.2萬戶,同比分別增長9.8%、14.7%;招商引資新簽約、新開工、新投產億元以上產業項目分別增長15.6%、23.7%、34.4%,達翔電子、立訊精密、華芯科技等一批知名企業相繼落戶,改寫了恩施產業版圖。
(湖北廣電融媒體記者 徐嵬毅 編輯 鄒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