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茅箭區實驗學校 黃玉娟 靳書敏
現在,國人已經越來越多地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但是還有很多人在心理健康和解決心理問題上并沒有正確和充分的認識,還存在著很多誤區。特別是我校這樣的城鄉結合部學校,大多數家長是農民工,他們忙于生計,且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對心理健康不太重視,加之信息來源主要為道聽途說,或者一些碎片化的知識,對待心理健康,誤區就更多一些,尋求解決心理問題的意愿也不太強烈。唯有加強家校溝通,才能有效預防或幫助學生和家長以及他們的家庭免于走入心理健康誤區。
調研發現,茅箭區實驗學校學生家長的心理健康誤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誤區一、有心理問題的人,就是精神病患者。
許多學生家長對心理問題十分敏感又不屑一顧,認為有心理問題的人是十分可笑和可恥的,心理有問題的人,就是精神病患者,害怕親戚或鄰居知道,認為讓人知道是一件很丟人的事情。所以堅決不承認孩子有可能會出現心理健康問題,也堅決不允許自己家庭任何成員與心理健康這個詞沾上關系。這是一個很大的誤區。其實,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心理問題,而絕大多數的心理問題是可以自我化解的,一般不會發展成為精神病。只有當心理問題長期積壓,得不到及時、有效的解決,才有可能發展為心理疾病。
誤區二、把學生的一切問題,都歸類于心理健康問題。
有些家長,了解了很少一部分的心理健康知識后,把孩子生活、學習中的一切問題,都歸于心理健康問題,且因為看到了報道的一些極端案例后,張口閉口就說孩子抑郁了,造成不敢管孩子,不敢跟孩子溝通的另一種極端行為。有一回在跟一位家長溝通時,她說:“今天我在醫院里看到一個孩子跟家長吵了起來,那個孩子心理問題大得很呀,感覺他病得不輕呀!”大家都知道,青春期的孩子,跟家長吵起來了,是一件多么正常不過的事情??!吵架,其實也是一種溝通的方式,只要家長把握好度,甚至還能促進親子關系。這位家長就是對心理問題產生過度的恐懼,從而帶著有色眼鏡看事情看他人,這樣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還把小問題無限擴大化,帶來更大的麻煩。
誤區三:心理問題不屬于病,可以一次性輕松解決。
有些家長認為,既然心理問題還沒有上升為疾病,那么就是一個小之又小的事情,家長或老師跟孩子談一次話,聊一次天,把話說開了,馬上就可以解決了。其實,心理問題往往是無法通過一次自我心理調適或是一次心理咨詢就能解決的,這是因為導致心理問題的原因并不是一朝一夕產生的。因此,家長不能盲目樂觀,期望通過一次心理調適,就可以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比如認知錯誤觀念的轉變、不健康行為方式的消除、童年不幸經歷的創傷等,都需要時間慢慢改變和恢復。解決心理問題需要的時間,一般而言取決于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學生及家長自身解決心理問題的意愿。如果沒有解決問題的意愿,就會對心理調適產生抵觸,就會拖延解決心理問題的時間。二是心理問題的嚴重程度和泛化程度。心理問題越嚴重,所需的心理調試時間就越長;心理問題對工作、學習、生活、家庭等方面影響越大,解決的時間就越長。所以,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我們既要有耐心、恒心、信心,還要有正確的認知和技術手段,我們的孩子才會變得越來越好。
誤區四:心理問題不是急癥,過些日子可能就自愈了。
心理問題造成的影響,往往不如生理疾病那樣直接和明顯。因此,很多家長就認為解決心理問題不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身體疾病由于突顯的癥狀,使得患者無法忽視或者不愿意忍受病痛,從而產生強烈的求治動機。心理問題因隱藏性、偶發性等特征,使得家長認為:我的孩子還能正常上學,心理問題不大,過些日子就會好起來,不用著急治療。家長的這種想法會導致拖延治療時間,會使孩子的心理問題變得更加嚴重。
茅箭區實驗學校有近5000名學生,他們分別來自于各種不同的家庭,每位孩子的父母也出自不同的原生家庭,所以心理誤區各種各樣,遠不止上述四種,這四個誤區只是家長們出現最多,最常見的誤區。源于此,我們嘗試著通過加強家校溝通的方式,讓學生及家長知道,心理健康與身體健康同樣重要,在一次次糾正身體健康方面的誤區時,也不要忘了走出心理健康的誤區。只有身心兩方面都保持健康的狀態,才能夠在工作和生活中獲得更加美好的人生體驗,才能把孩子培養得更加健康快樂!
現在,請跟著筆者一起走近一個相關案例,看看我們是如何通過家校溝通的方式,幫助學生及其家長走出心理誤區。
前幾年,持有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的高級教師黃玉娟,接手了九年級一個班的班主任工作,這個班有個叫小智的學生連續幾次的行為讓黃老師分外的關注和憐惜:小智看起來非常聰明,活潑好動,但他的活潑不走尋常路,要么專門跟老師對著干,要么惹得同學火冒三丈。而且每次發生矛盾后就開始大哭大鬧,情緒失控,經老師的教育安慰,他又恢復正常,可過不了幾天又開始故技重演。黃老師敏銳地感覺到這個孩子的行為,可能反映出他原生家庭的一些問題。每次小智情緒失控,黃老師都會跟小智的家長進行電話溝通,從電話中可以感知到,小智家長對心理健康知識的未知和抵觸。小智家長對于一個十五歲男孩長期情緒極度失控的認識是:他就是矯情煩人,我們無法改變他。幾次電話溝通后,黃老師感覺效果微乎其微,便迅速決定進行家訪。家訪那天,接待黃老師的是小智的母親和妹妹,為更多了解小智行為背后的原因,黃老師詳細詢問了小智在家的基本情況。經過溝通,還了解到小智的母親現在做銷售工作,曾經有著十年鄉村民辦幼兒園教師的經歷,雖然學歷不高,但能感覺出她是一個善良,也很關注孩子教育的有心人。小智的爸爸跑汽車運輸,一周只有三到四個晚上在家。所以一般中午只有兩個孩子在家,自己做飯,自己照顧自己。說到這里時,小智媽媽也表示準備換一份可以中午回家的工作,從而在生活上更好的照顧兩個上學的孩子。在溝通中,黃老師表揚了小智身上的閃光點,也說了想尋找小智情緒失控的原因,從小智媽媽欲言又止中,黃老師隱隱感到這個家庭可能有些特殊,可也不便多問。也許是因為這次家訪,讓小智感到了被重視;也許是因為黃老師的善意和用心打動了小智,家訪結束后,小智送了黃老師很遠很遠。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上午,小智告訴了黃老師一個他埋藏了十一年的秘密:他的母親是繼母。在他四歲的時候,爺爺奶奶以為他睡著了,在院子里跟其他人說媽媽跑了,這個媽媽是后媽。從此,小智便把這個秘密藏在心里,誰也不說。十一年了,小智和家人都在演一場戲,一場都以為對方不知道自己秘密的戲。知道這個秘密后,我首先想到的是要保護小智,因此至今沒有向班中任何一位同學提起過此事,同時也理解了小智的心理失衡和情緒失控。黃老師暗自思忖著,接下來需要做的是和小智的家長一起打一場配合戰,使小智健康成長,也使他的家庭更加幸福和諧。
這場配合戰進行的并不順利。主要原因是小智家長,特別是他爸爸對心理健康的無知和抵觸,因為小智的大伯是精神分裂癥患者,小智父親對心理健康的理解就是兩個極端:絕對正?;蚓穹至?。因為大貨車司機工作的特殊性,黃老師和小智爸爸不能長時間電話溝通,況且說教和純理論的知識,他也接受不了。黃老師決定在解決小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帶領他爸爸走出對心理健康認知的誤區。于是,黃老師就跟小智父親約定,找個合適的時間溝通交流一下。小智爸爸對黃老師很信任,也述說了他家的秘密。他說小智并不知道媽媽就是繼母。黃老師感覺這個戲長期演下去對孩子并不利,但又不想打破他們家慣有的秩序和模式,所以回答他說:現在的孩子都很聰明,許多事都逃不過他們的火眼金睛啊。之后黃老師就再也沒有與他討論過這個話題,也從未對小智母親提起過此事。然而,小智在校的失控行為卻仍在繼續。為了幫助家長拉近和孩子的心距,黃老師建議小智爸爸這樣做:買一點禮物到學校接一次小智;利用周末帶領全家人進行簡單的家庭聚餐,讓小智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和凝聚力;找個合適的時間父子倆一起走走聊聊。建議小智媽媽做好午飯打電話告訴小智回家吃飯,以此來讓小智感受到媽媽對他的在意和關心。同時,黃老師也把跟小智父母溝通的真實感受告訴小智:你的媽媽很善良,對待你和親生的妹妹在行為上并無偏差。爸爸為了這個家很勤勞也很辛苦。妹妹對你這個哥哥也比較認可。你是幸運的,生活在一個幸福的家庭里。當小智聽完這些話后,低下了頭久久沒有抬起。
可喜的是,通過一段時間的溝通交流,小智的爸爸媽媽認可了關注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有了適度更新,小智的失控行為也有所減少。但小智因為長期的心理失衡,他對家庭的失望、對父母的過度依賴、對他人關注的過度敏感等一時難以消除。經過分析后,黃老師決定對小智進行感恩教育,讓他真切地感受到父母的不易,感受到父母并沒有冷落他,相反還很關心他。與小智父親商量后,他為小智請了四天假,全程跟隨他工作四天。黃老師和小智爸爸約定,這四天一切都要原生態,吃飯、休息、工作不能因為孩子而有所改變。四天的時間,小智親自見證了父親工作的不易:因為要趕時間,中午晚上都不一定能及時吃飯;有時忙到晚上十二點多才回來,那時小智已經困得直接在副駕座上睡著了。這四天里,父子間敞開心扉的交流,讓小智深切感受到父愛親情。非常開心的是,通過上述一系列努力后,小智的失控行為幾乎沒有再出現,小智的家庭也其樂融融了,后面幾次家長會都是小智的媽媽陪著小智一起來的。顯然,在小智的心中,媽媽是親媽還是繼母,一點兒也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