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楚網-十堰頭條訊 記者 閔波
文明于人,是一言一行的綜合素質;文明于城,是城市發展的“金字招牌”。
3月30日,中央文明辦通報了2021年全國文明城市年度測評結果:十堰市在全國114個文明城市地級市中排名第八位,在全省4個地級城市中排名第一。
這是一座城市的榮耀,也是我市接續創建第七屆全國文明城市,奮力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的一次能量加持,標志著我市從“文明高地”向“文明高峰”的不斷躍升。
一種信念,同心筑夢顯勇毅
2020年11月,我市以全國第一的成績高光奪牌。不到半年,又因負面清單而進入創建停牌、扣3分的至暗時刻。
面對不利因素,全市上下堅定信心、勇毅前行、接續奮斗,繪就了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新畫卷。
艱難方顯勇毅,磨礪始得玉成。去年9月至今年2月,中央文明辦測評組綜合實地暗訪考察、入戶問卷調查、網上材料審核以及負面清單考核結果,形成2021年全國文明城市年度測評成績和排名。十堰市在全國114個地級文明城市中綜合成績排名第8,不扣除3分,在全國排名第2,其中問卷調查全國排名第1,接近滿分;丹江口市在134個縣級文明城市中排名第62、竹山縣排名第72。從全省看,十堰市在全省4個地級全國文明城市中排名第1;丹江口市在全省5個縣級全國文明城市中排名第1、竹山縣排名第3。
成績令人振奮,十堰重回爭創全國文明典范城市的主賽道。
一種顏色,生態優先增“顏值”
綠,提升一座城市的“顏值”。
走在十堰的街頭、廣場,各類鮮花爭奇斗艷、競相開放。一道道亮麗的綠色風景線,撐起了城市“面子”,讓居民可看、可玩。
我市將“生態立市”寫入發展戰略,以生態為底色扮靚城市形象。開展城市亮化工程、綠化工程、“穿衣戴帽”工程,建成一批街頭游園、“口袋”公園、街巷綠道,市民出門見綠,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綠色福利。
對部分綠化不足、綠化效果單一的道路進行改造。先后實施發展大道綠化改造工程、北京路示范段景觀提升工程、浙江路人行道退距空間綠化改造工程等多個項目,累計新增綠化面積67.1萬平方米,市民行走在城市的各個角落都可見綠。
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優化市容環境衛生,倡導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生活方式。踐行光盤行動、按類投放垃圾、低碳環保出行成為社會新風尚。
一種力量,民心所向力萬鈞
“幸福感、獲得感”是城市文明建設的“試金石”。
創建全國文明城市過程中,我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民生為重點,提升城市品質,讓市民感受到“幸福來敲門”的喜悅。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32個農貿市場經過標準化改造,市場臟亂差問題得到整治;263條背街小巷、905個老舊小區進行了維修改造;推進“補短板、消隱患”工程,對城區65公里燃氣中壓管網及6.1萬戶老舊小區用戶管網改造升級;建設地下綜合管廊,有效解決了地下埋管、天上牽線的“城市病”;建成一批過街天橋、下穿通道、智慧停車場,緩解了道路擁堵問題;完善社區“五大功能”,打造城市15分鐘“生活圈”“急救圈”。
出臺《十堰市文明行為促進條例》,將文明行為規范納入法治軌道。推行“路長制”“門前三包”“敲門行動”“路口革命”等城市管理常態手段,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深化鞏固黨建引領物業管理服務,實現紅色物業小區全覆蓋,“黨建+鄰里中心”建設全覆蓋。
集中開展“潔美家園行動”,全市近30萬人參加活動。開展交通秩序治亂、市容環境治臟等專項治理。開展“足印社區•戶戶走到”活動,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讓群眾的歸屬感、幸福感、自豪感不斷提升。
2021年國測,我市抽查入戶測評12個社區、300戶,只有一戶一題為非滿分項,問卷調查總得分19.97分,繼續保持全國第一。
一種精神,滿城盡是志愿紅
紅,彰顯一座城市的溫度。
“有時間做志愿者、有困難找志愿者”。“文明勸導周”、“志愿服務網格化”等一系列志愿服務制度的建立完善,讓“志愿紅”成為城市街頭巷尾一抹最鮮艷的色彩。全市注冊志愿者達70.9萬人,參加活動時長180萬小時,志愿者活躍度位居全省第一。他們用行動踐行志愿服務精神、傳遞文明城市的溫度。
發揮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凝聚群眾、引導群眾、以文化人、成風化俗的重要作用,在全國率先實現中心(所、站)全覆蓋。
“十星級”、人情新風、家規家訓進萬家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不斷深化,縣域文明指數位居全省第一方陣。
以先進典型倡樹新風。2021年,十堰6人獲評“中國好人”,6人當選“湖北好人”,1人當選湖北省道德模范,8人榮登“荊楚楷模”榜,5人獲評“荊楚工匠”,評選發布十堰好人•楷模68名。
市民群眾當主角,文明創建成常態。萬雙公筷公勺“飛”入百姓家,“夾”出新文明 ;城區垃圾分類工作逐步鋪開,“分”出新時尚;“暢行車城”文明交通行動創新拓展,“讓”出新品牌;愛國衛生運動全民參與,“掃”出新面貌……如今的十堰,人人都是文明城市的參與者,人人都是“道德高地”的實踐者。
文明創建永無止境。文明十堰,期待再攀高峰。